• 开创“华派” 将武戏引进扬剧 邵伯计划筹建华素琴艺术馆
发布于 2017-12-13 07:27:12

    【核心提示】

    扬剧戏迷们都知道,现代扬剧有三大流派:高派(高秀英)、华派(华素琴)、金派(金运贵),这些扬剧大家对于扬剧的影响,一直延续至今。如今,高秀英、金运贵都有了艺术馆,陈列她们的艺术成就。而在华派大弟子、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汪琴的建议推动下,邵伯也将筹建华素琴艺术馆。

    开创“华派”

    让扬剧文武兼备抒情华彩

    在很多扬剧老戏迷们的印象中,华素琴可谓赫赫有名。华素琴1926年出生于江都昭关,7岁起在上海学习扬剧,初习娃娃生。由于天资聪慧,16岁便在上海崭露头角,并逐渐成为挑梁演员。

    她的表演细腻传神,尤善运用眼神。1947年在上海举办的戏剧节上,与周信芳等京剧名家同台演出,她演出了拿手剧目《武松杀嫂》,以其人物把握准确、表演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,而赢得周信芳先生的赞赏。此外,她还主动向京昆的武行老师请教,移植了一批京剧武戏,并创演了扬剧武戏剧目,从而逐渐改变扬剧舞台不演武戏的现象。1950年,华素琴参加苏北实验扬剧团,也就是后来的江苏省扬剧团。加入省团后,她的艺术才华更得到充分发挥,并形成文武兼备、声腔清新俏丽、抒情华彩的“华派”艺术。

    作为“华派”的大弟子,汪琴也是感慨万千。她说,华老师在舞台上塑造的一些形象,已经成为扬剧艺术上的经典。比如她在《百岁挂帅》中的“穆桂英”,在《白蛇传》中的“白娘子”,在《恩仇记》中的“菊香”等。

    华素琴为人谦虚虔诚,胸襟坦荡,为了扶持青年演员,她不但主动让出舞台,还甘为青年演员担任配角。1974年恢复江苏省戏剧学校后,由于需要教师,华素琴更是放弃自己心爱的扬剧舞台,主动要求调到江苏省戏剧学校任教,为扬剧舞台输送了大批的新鲜血液。

    无门户之见

    鼓励弟子向其他剧种学习

    汪琴回忆,自己拜在华老师门下是在1961年,当时自己21岁,已经演出过一些剧目了。剧团为了让年轻演员们的艺术更上一层楼,所以安排江苏省扬剧团的艺术家们收徒授艺。

    “之前我看过华老师的戏,在一出《耕耘初记》中,尽管华老师只是一个配角,可是她一个‘打包袱’的动作,博得了满堂喝彩。”汪琴说道,“第一次见面,华老师就握住我的手,说汪琴你已经是个小名人啦,你也有自己的表演风格了,不必完全学我,要保持自己的风格。”

    得到了华素琴的鼓励,更是增强了汪琴的信心。华素琴不但在“刀马旦”上颇显大将风范,还会设计唱腔,为扬剧留下了经典的《蝶恋花》等。“文革后,艺术百花齐放,为了避免扬剧的音乐设计一味模仿京剧,专门请华老师出山,设计唱腔。大热天,华老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不会客,不外出,一心设计唱腔。为了表现《蝶恋花》中杨开慧的精神气质,设计使用了‘华派’的《梳妆台》《剪剪花》《流水》等曲牌并加以出新,还吸收了湖南民歌《浏阳河》的艺术风格。这曲《蝶恋花》一直传唱至今,成为扬剧经典。”

    除了在艺术上的钻研,华素琴为人从容淡定,更是让汪琴感叹。汪琴回忆,有次自己要去排演《玉蜻蜓》,想去南京找几位锡剧的老师学习。结果,到了南京之后,华老师不但热心安排食宿,更是帮忙牵线搭桥。最后,等到汪琴等人学好戏后,华老师代表学生们,给那几位锡剧老师鞠躬致谢。“作为艺术家,华老师非但没有门户之见,更鼓励我们去向其他剧种的老师学习,她不仅是艺术上的导师,更是人生的楷模。”

    弟子推动

    邵伯计划筹建华素琴艺术馆

    汪琴说,自己和华老师的关系如同母女一般亲密。华老师去世后,自己主动参与操办老师的丧事。当时就觉得,自己陪伴老师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。

    “时间走得太快了,转眼我也是70多岁的老人了,今年也是我从艺60周年。我在想,我要为老师做一点事情。因为高派和金派都有了艺术馆,只有华派艺术馆尚缺,所以我希望能够建成华素琴艺术馆。”汪琴说,“在选址上,最好选择在她的出生地江都邵伯昭关。”

    昨日上午,汪琴等人来到了昭关进行探访,当地有一座华氏祠堂。可惜的是,当地的村民说,因为华素琴很小的时候就去上海学艺了,所以现在华氏家谱中陈列的976户人家中,并没有华素琴。加上考虑到地理位置,在昭关设立华素琴艺术馆的计划并不是很现实。

    尽管如此,邵伯镇副镇长黄晖还是表达了热切的愿望。黄晖说,邵伯是历史文化名镇,出过很多文化名人,有过很多经典故事,但是对于华素琴素材的挖掘还不够。如今邵伯正在打造旅游景区,恢复了谢安广场、谢公祠等,有一批古建建筑适合用于华素琴艺术馆。接下来,邵伯镇就将统筹规划,具体选址,华素琴艺术馆也将成为邵伯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       记者 王鑫